【非常醫生】精神科醫生籲照顧者勿當自己是醫生 有3句說話會令病者雪上加霜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2/11/07 09:16

最後更新: 2022/11/07 09:16

分享:

分享:

外號「小鳥醫生」的精神專科醫生張翺表示,「最開心是病人復元、最希望大眾關注身心健康。」一個目標一個心願,簡單直接。

精神科專科醫生張翺,外號小鳥醫生,在網絡上與人分享抑鬱症、ADHD、妥瑞症、精神科藥物資訊等, 每篇筆耕幾百字或以上、隔兩、三天上載,看得出的認真與用心。「最開心是病人復元、最希望大眾關注身心健康。」一個目標一個心願,簡單直接。

時下常說小孩子要贏在起跑線,張翺醫生笑著說:「我起跑麻麻哋啊,慶幸公開試夠分入醫學院。」

事實上,他當初並非立志做醫生,而是想做科學家,運用知識助人。人漸長,發覺在香港要走科學家之路甚艱難。「大學畢業後,最終能做到科學家可能僅得幾個。醫學院出來,幾乎個個都是做醫生,前景較明確,而且醫生這職業同樣可利用知識幫人,也一樣可以做研究。」中七畢業後,他報考香港大學醫學院結果如願入讀。

提早主動研習病例

他雖說學業成績不是特別標青,但投入是肯定了。每逢暑假他都會回醫院用電腦閱讀疾病個案資料,病人的情況、醫生的處理方法,甚至是病人的電腦掃描都會瀏覽。「這是我學習和讀書的一個方法。這種case study的方式,與實習那年相若,都需要睇排版、開藥、抽血化驗大同小異,只不過我是提早去做,而且無錢收。」他笑著說。

精神科醫生診症有點像偵探般抽絲剝繭,張翺醫生說這科非單單在症狀方面,而是要對病人全面了解。(湯致遠攝)

醫科生涯頭兩年,他是租屋住,租約期滿被迫遷,入住大學宿舍,生活也起了變化。「住得宿舍要投入這裏的活動,我加入了手球隊,宿生把贏比賽的目標放得好高,我邊讀醫邊打波比賽,是挺辛苦的,好難兼顧啊!」他說若撇除休息、吃飯、上課,其餘餘閒時間100%用來讀書的,根本毋須分配時間,但打波後就要取捨,讀書也要目標為本,惟有專揀精要的來讀。

手球運動讓他享受到團隊精神,也改變了他日後求學的態度。「打手球那幾年是很開心的,也認識了不少朋友,其中一個隊員是讀言語治療,畢業後開了一間NGO幫助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,到現時,我們仍有合作。」

人性多面睇

張翺早在讀醫第五年時,已心儀精神科作為專科。「人其實有不同的分法,如見一些小朋友好曵,原來是患上ADHD;又有一些人不愛與人交談、有社交問題,原來是自閉症;又有些人衰衰格格,原來是不同的人格障礙;發癲的胡言亂語,是躁鬱躁狂。形形式式的人格表現,我覺得好得意,趣味就在於此。」他說不能單單概括這個人是好是壞、外在的富裕貧窮那末簡單,心理上有好多不同表現。

精神科與其他專科性質確不同,他實習時在不同專科包括兒科、骨科或外科等學習,這些專科都是問症狀、斷症、開藥等過程,精神科需要多了解病人而非單單在症狀方面。「收一個症可以傾好耐,把整個人了解。」

初小時候的張翺醫生。(被訪者提供)

醫病需非常專注 

於他而言,精神科最大的挑戰是必須摶心揖志,每個個案都複雜,聆聽過程中要把一切細節記下,並在開會時討論,一個新個案會診動輒個多兩個小時。「一開始確是有難度,因之前都是接受其他專科的訓練,模式大不同。在文字上的陳述,是對病人的個人了解,而非只着眼於徵狀,需要花多很多時間。」

張翺表示,精神科斷症無難度,都是那幾個症,但難的地方是每個症背後的成因與故事都不一樣。「病人能否醫得好不是單靠一隻藥,且頗取決於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係、能否解到病人內心的鬱結,同一傾談方法放諸不同病人,對方反應也有差異,難度就在於此。」

行醫生涯中,他有不少難忘片段,其中一個患有身心症的病人,總覺得身體某些部位不適,遍尋卻苦無原因。有次病人不適入院,剛好張翺調往另一處,由其他同事接手,經一些治療程序後,病人要求出院,醫護人員見病人無自殺念頭,又已入院數月,於是讓他出院,豈料病人同日自殺,幸而獲救。

欣喜病人痊癒

張翺翻查個案,病人患的並非是身心症,他身體上的不適原來是嚴重抑鬱症的其中一個徵狀,只是當事人一直否認。他不肯承認的原因,是他有一個好朋友同樣感到有全身不舒服情況,找病人傾訴,初時都會理會讓對方訴苦,但日久失去耐性,這朋友最後走上了結自己生命的絕路,事後發現,他同樣患了抑鬱症。

「病人對朋友的內疚一直埋藏心底,當我們向他詢問抑鬱症的情況一直否認,其實從他入院後無動力的表現、平日愛畫畫,卻對提起畫筆沒半點興趣,還有失眠、胃口差等種種迹象,已是抑鬱症的徵狀。」病人需要進行ECT腦電盪療法治療其重度抑鬱症,情況有改善,才放心讓他出院,目前病情穩定。

張翺(右)早已立定志向向精神科進發。(被訪者提供)

當上精神科醫生,令他感受至深是用心去醫病人,他們是感受得到。他無揭露以筆名小鳥醫生在網上寫作,但病人統統知道,他們送他的畫作多以鳥兒取材。「開心是見到病人痊癒,另一是知你對他好,送上畫作小心意回饋。」每當張翺收到病人的畫作或鼓勵說話,總是暖在心頭。

了解重度抑鬱症

張翺醫生在上文提及了一個重度抑鬱症個案,他指抑鬱症過了某一個程度,稱為重度抑鬱症,要分4方面去區別:一、症狀的數量;二、類型,重症者會多些徵狀,如行動和說話比平時緩慢、心生不理性的內疚感,甚至會有思覺失調的幻聽幻覺症狀;三、症狀出現的時間長度;四、對生活的影響,嚴重的抑鬱症患者難以上班、上學,專注力和記憶力皆受影響。

造成重度抑鬱症原因有多方面,起初患者可能只是輕度,但問題愈積愈多卻不去解決。也有人是先天腦神經易於導致抑鬱症,性格較負面,小事情會聯想到很差的結果。如何進展至重度抑鬱症,每個人都不同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照顧者要訣

現時治療此症的方法有傳統及新型抗抑鬱藥,未必能個個都藥到病除,有需要或加上抗精神病藥,達到相輔相成之效。若藥物效果未如理想,或需考慮其他方法,如ECT腦電盪療法,較新有rTMS定位腦磁激療法。另外,心理治療也不可缺,多管齊下,讓病人意識到要慢慢改善負面偏頗想法。

他提醒照顧者首先勿當自己是醫生,扭轉病人的想法。「無相關醫學知識及經驗,有機會搞唔掂。另外,要明白病人患病非所願,對病人說:『你為何不能開心些』、『為甚麼常常都是這樣』、『你都不是最慘那個』,類似說話對病人只會雪上加霜。只要不做以上兩樣,已對病人一大幫忙。」還可做的是多陪伴病人,毋須多說話,細心聆聽,讓對方感受關愛已然足夠。

記者:周美好